
服装技术工作总结(合集15篇)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服装技术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服装技术工作总结1在厂部工作的这些年里,对成品检验标准一直有自己的总结,我认为只有用更为科学的检验方法对羽绒服进行检验,才认真的对待每一个成品应有的态度。
羽绒服较其他行业服装行业相比,它所需要的科技含量很高,在制作方面也要比其他服饰更加繁琐。在多年来的实践工作中,通过我对羽绒服的了解,总结出了一些在成品检测方面更为科学的实践经验,并且这些经验在我平时的工作中均得到验证,事实证明,我所总结的经验在羽绒服成品检验方面是行之有效的。现在就对经验做个详细的总结汇报。
1、检测方法1.1、检验工具:钢卷尺;天平和案秤;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250);
1.2、成品规格测定
成品主要部位规格按本标准9.1条规定;
成品主要部位的测量方法按本标准表1和图2规定;
表1
序部位名称号1234567衣长胸围测量方法由前身肩缝最高点捋平量至底边,或由后领中垂直量至底边。扣上钮扣(或合上拉链)前后身摊平,沿袖窿底缝下2cm水平横量(周围计算)。领大领下口捋平横量。袖长由袖子最高点捋平量至袖口边中间。连肩袖由后领中沿肩袖缝交叉点量至袖口边中间。总肩宽由肩袖缝的交叉点摊平横量。裤(裙)由腰上口沿侧缝捋平量至裤脚口(裙底边)。长腰围扣好裤扣,沿腰口中间捋平横量(周围计算)。注:特殊需要的按企业规定。
表2.成品主要部位的测量方法
2、整烫外观
2.1、各部位熨烫平服、整洁,无烫黄、水渍、亮光。2.2、覆粘合衬、涂层部位不允许有脱胶、渗胶、起皱。
3、外观测定
3.1、色差测定,被测部位应纱向一致,采用北空光照射,或用600lx及以上的等效光源。入射光与被测物约成45°角,观察方向与被测物大致垂直,距离60cm目测,与GB/T250样卡对比。3.2、装外观疵点样照或男女单、棉服装、男女儿童单服装外观疵点样照对比。
3.3、针距密度在成品缝纫线迹上任取3cm测量(厚薄部位除外)。3.4、纱向(条格)斜测定:
经纬纱(条格)倾斜与水平(垂直)线最大距离斜率(%)=─────────────────────×100衣片宽(长)
以上这些科学的羽绒服成品检测经验成果,与厂部多年来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没有厂部给我创造这么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就不会有现在对服装技能如此熟练的我。厂部的今天也与在生产一线奋斗的我们紧密联系的一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为厂部的未来发光发热。
服装技术工作总结2本人xxx,1995年来厂部参加工作,现在在厂部担任机缝车间组长一职。
在工作中,我时刻不忘身为组长所肩具的担子和责任,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完成厂部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不断地勉励自己要勤奋学习,提升自己的工艺技术,完善自己的缝制工艺,只有自己做得好,才能对那些刚刚从事服装缝制行业的新员工起到更好的带头作用,带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在多年的实践生产中,我对衬衫的制作工艺上刻苦钻研,下面就对其进行详细的汇报总结。
男式衬衣
翻立领,单贴袋,直摆。
1、规格设计
号型衣长(L)胸围(B)肩宽(S)170/92A72.511347领围(N)袖长(SL)袖口(CW)4059
2、制图
3、放缝与标记
4、粘合衬配置
5、工艺样板制作小样板的设计:
(1)袋位定位板
(2)贴袋净样板
(3)领净样板:领面,领座取净样
(4)袖克夫、袖衩净板;
(5)扣眼位样板
6、样板的校对
(1)袖子吃势量
(2)领角大小
(3)贴袋规格及位置等
以上是我总结的男衬衫的制作工艺,这些总结的成绩有个人的努力,也有同事们的帮助,更有厂部的培养和关爱,综合大家的努力才有我今日素质的提高。
未来,我会建立新的目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向着那个新目标奋斗拼搏。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为其他员工做一个好的表率,带动大家一起为厂部的明天努力。
服装技术工作总结3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经在厂部工作了第十三个年头了,在厂部多年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从一个刚刚从事服装行业的懵懂菜鸟,到现在可以让厂部放心给予重任的车间组长。
在这十三年的工作里,我要感谢厂部对我的悉心栽培,如果没有厂部给我提供这个工作学习的机会,我也不会接触到服装生产行业,正是厂部对员工们工艺技能水平的重视,多年来定期组织各类技能培训,是我的技能水平得以提高,也使自身素质得以提高。
下面我就对我多年的工作作出详细的汇报总结。
特宽、特窄肩头的袖笼应怎样绘划?
这里所说的特宽和特窄肩头是指肩端点离胸宽线的距离远偏离于正常肩头时的二种情况,如图59-1所示。
在实际情况中,特窄肩头较多见,如肥胖者的肩头就属这一类情况,相比之下,特宽肩头却比较少见,如胸窄肩平者就属于这一类。
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袖笼应该怎样绘划呢?这是很多人经常关心的问题。
其实,特窄肩头的袖笼绘划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将胸宽线以胸宽点为定点顺时针旋转一下,使其与肩端点离开一定的距离,然后,绘划出袖笼弧线,如图59-2所示。特宽肩头的袖笼绘划比较麻烦一点。因为它的袖笼形状与常见的袖笼形状不一样,呈S形。
当肩端点的肩缝垂线与胸宽线的交点越靠近袖笼深线时,这S形就越显著。
一般地说,当肩端点的肩缝垂线与胸宽线的交点落在胸宽点上时,袖笼形状则将处于临界状态。
当交点在胸宽点以上时,袖笼即为正常袖笼。当交点在胸宽点以下时,袖笼就是S形袖笼。越往下移(肩端点离开胸宽线越远),S形越显著。其绘划方法见图59-3所示。
也许有人对袖笼S形不理解,其实,这可从截平面与圆柱体的各组关系中寻找答案,如图59-4所示。
以上是我多年来所做的一些工作,这些工作的成绩都离不开厂部的功劳,是厂部成就了今天的我,未来我不会辜负厂部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报答厂部对我的信任,我会继续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刻苦 ……此处隐藏12631个字……价值,是我对厂部多年来悉心培养的汇报。今后我会在工作中更加完善自身修养,不断学习进取,不断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厂部的基础工作做一份微薄的贡献。
服装技术工作总结13本人季青梅,200x年来厂部参加工作,现在在厂部担任机缝车间组长一职。
从20xx年至今,我在厂部正式工作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在厂部工作这些年来,我从一个对服装缝制不是很了解的新手,通过厂部多年来的培训和领导的不断栽培,通过自身的努力,勤奋学习各类服装缝制工艺,渐渐地我的工艺水平逐渐成熟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忘厂部对我的教诲,把自身所长与同事们一同分享,在分享经验的过程中,不仅团结了彼此的友谊,并且收货了自身素质的提升。
在这中,我充分了解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每天的流水生产工作中,我都会积极发挥自身的领导带头作用,团结同事们共同努力,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厂部每天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努力的忙碌在生产一线上。
在工作中,我也积极的去摸索各种服装生产工艺上的经验总结,用实践生产来检验自己的总结,通过检验过的总结,我会与同事们一同分享经验,与同事们共同进步。
下面我就整理出一些独立完成的工作,并作详细的总结。
为什么开门领的领脚转折点定在颈肩点或方领圈的角点(当角点明显偏下时)上都是不合理的?
对于开门领的裁剪制图,人们只注重驳领的松斜度和基点的定位
方法,而不大注意领脚转折点的定位,如将转折点定在颈肩点上和方领圈的角点上,如图23-1所示的现象时有所见。
从图23-1(甲)可以看到,转折点定在颈肩点上后,会使前领圈与前领底线完全重合,在颈肩部位毫无“平面重叠”。
由此可以认为,这种情况完全不符合人体颈根部的双曲面展开性质的要求因而是不合理的。
从图23-1(乙)可以看到,当方领圈的角点处在正常位置时,可以将转折点定在角点上,但当角点渐渐向下移动时,再也不能将转折点定在角点上了。否则在颈肩部位会过早出现“平面重叠”。一旦这样,则成型后的驳口线上段部位将上翘,从而人体的前胸不相紧贴。因而简单地将转折点定在角点上是不妥当的。
在此,我来介绍一种较为合理的转折点定位方法,如图23-2所示。
以上总结,在过去的生产过程中起到了一些作用,对该工序操作的员工们起到了辅助作用,有助于更好更快的解决该类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工序的生产效率,为厂部创造出了一定的价值。
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工作,并且总结出更多的工艺方面的经验,时刻不忘作为一名机缝车间组长身兼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做好一个好榜样,带好一个好头,想尽办法带动同事们的工作积极性,为生产提升效率,为厂部做出更多的贡献,来报答厂部对我的栽培和领导对我的信任。
服装技术工作总结14来厂部参加工作至今,现在在厂部担任机缝车间组长一职。
在工作中,我始终服从上级领导的一切安排,时刻不忘厂部多年来对我工作的信任,并给予我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带头作用,带动同事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同事们一同完成厂部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
在流水生产工作方面,我不断摸索实际操作经验,刻苦钻研,自行独立完成了一些总结经验,下面我就整理出一些经验,并作详细的汇报总结。
对于直开领很深及前领圈形状可任意变化的立领,应如何确定其领底线形状?
首先,我们给出三种不同深度和不同形状的前领圈形状,如图29-1所示。
现假定给每种前领圈分别配上三种不同造型的立领,并要求第一种立领的前段有较大一部分与前领圈重合,第二种立领的前段部分几乎不与领圈重合,第三种立领的造型则是介于前二者之间的一种造型。
很显然,这三种立领具有各自不同的领底线形状,那么,应该如何来确定这三种不同领底线的形状呢?
如果采用立领的独立裁剪制图方法来确定这三种领底线形状,那是很难办到的。
如果采用立领依赖前衣身裁剪制图的方法,那就不难确定这三种领底线形状,如图29-2~4所示。
从图29-3和图29-4可以看到,当直开领较深或领圈不呈标准圆弧形时,应先作一个基型领圈,然后以其作为媒介,选择立领的转折点位置。
转折点越往上移,说明领与衣身近似处于同一平面的部分越多;转折点越往下移,说明领与衣身近似处于同一平面的部分越少。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当领圈为方角形时,可先将方角圆弧化,最后在由此而划出的立领领底线上确定相应的角点。如果转折点落在方角领圈的角点以上时,方角可不必圆弧化。
由此可充分说明,在应用的广度和精度方面,立领依赖前衣身制图的方法要比立领独立
以上是我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工作里总结出来的一些工艺技术经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为厂部的明天奋斗终生。
服装技术工作总结15本人王来凤,1996年来厂部参加工作,现在在厂部担任机缝车间组长一职。
在多年的服装缝制工作中,我不断的总结各种经验,下面我就逐一进行汇报总结。
圆装袖与套肩袖相比较,哪一种平面分解合理?
根据画法几何的性质,对任何一个几何体,两个曲面的交线是该几何体表面最理想的平面展开线。
人体的腋围线可近似地看作是手臂表面与上身表面相交所得的公共线(即交线),因此,腋围线必定是人体表面最理想的平面展开线,反映在服装结构图中,就是衣身的袖笼线和袖山头弧线。这种服装的展开结构称为圆装袖结构。
与此相比,如果按图中,49-1所示的分解线作为人体表面的平面展开线,则这种分解方法就不如前一种分解方法合理。
因为,在它的展开线中,AB(包括后背的一段)并不是两个曲面的交线。这种服装的展开结构称为套肩袖结构。
人们为什么选择圆装袖结构而不选择套肩袖结构作为上装的基型(或原型),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袖笼在肩缝点的切线与前肩缝夹角应小于90度?而与后肩缝的夹角应大于90度?
许多裁剪书上都指出袖笼在肩缝点的切线与前、后肩缝都必须保持直角即90度角,如图54-1所示。
一般来说,这是无可否定的。但严格地说这样的处理还不尽完美。因为,首先是人体的手臂在腋围处向前运动的机会要远远地多于向后运动的机会其次,是人体背阔总是大于胸阔,从而使腋围线上半部所在的平面略向前偏斜。
所以,我们有理由断定,袖笼在肩缝点的切线与前、后肩缝的夹角分别小于90度和大于度。
根据大量的实践证明,该切线与前肩缝保持85度、与后肩缝保持95度为最恰当,如图54-2所示。
这种处理方法对于结构严谨的上装尤其适用。
以上是我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过去的流水生产工作里均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也成绩已成为过去式,未来式对我来说要继续努力,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带头作用,认真工作,勤奋学习,与同事们一同努力完成厂部每天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来报答厂部多年来对我的栽培与信任。